我院2025年自然地理综合实习(苏鲁沿海)圆满结束

发布者:贾珍珍发布时间:2025-05-01浏览次数:11

 为贯彻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核心素养要求,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我院于2025420日至25日,组织2023级地理科学(师范)202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全体学生,在史威等十余名老师的带领下,赴苏鲁海陆交互带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。本次实习依托苏鲁沿海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特征,系统解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、演化过程及人地系统耦合机制,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,深化对地理学科理论知识、研究范式和实践价值的认知。

       本次实习选取江都水利枢纽、高良涧闸、弶港条子泥、大丰麋鹿保护区、大丰港、滨海月亮湾、连云港花果山、东西连岛、青岛崂山、观象台和栈桥共计11处地点。通过以点带线、以线成面的形式,引导学生系统观察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至第四纪沉积地层,认识区域构造隆升与沉积演化过程;对比冲积平原、淤蚀海岸、构造山地的形貌组构,解析不同地貌类型发育的内外营力作用机制;比较平原河网、潮汐汊道、山间河谷的空间分布与水情要素,辨识不同水系演化特征与形成原因;开展多点位土壤-植被类型的判识,阐明成土母质、水热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-植被地域分异的作用机理;结合大气环流与温湿匹配,辨识区域气候类型,并关注微地形影响下局地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异此外,实习内容引入南水北调碳中和”“气候适应”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”等工程实践,以及“崂山第四纪冰川争议”“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成因”科学议题实现基础理论与研究前沿有效衔接。

  野外实践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,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效能。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,通过设置对照观测样区和关键要素解译,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和圈层互馈机制;依托创新实践项目,开展气象、水文、土壤、植被等多要素联测,定量揭示海岸带开发与生态工程驱动下的要素响应特征;在理论讲解基础上,整合遥感影像、历史图集和监测数据,构建要素演变的多时空尺度认知框架;实施动态分组-聚合教学模式,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专业基础与研究特长,既保障学生基础认知体系的完整习得,更有机融入学术争鸣议题,提升学生辩证性思维与学科前沿敏感度。

  实习过程采取目标导引-过程反馈-成果凝练”的全流程质量管控措施。出发前,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考察路线、明晰考察重点实习当晚,由学生撰写实习日志,再经专任教师修改,进而对实习内容查漏补缺并优化次日教学策略;实习结束学生对各自然地理要素分类总结,建立对区域自然地理多尺度时空分异、动态过程及驱动机制的系统性认知

  本次实习具有人员多、跨区域的特点,在学院领导与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下,通过详细线路规划与食宿安排,实现全程安全零事故教学相长效应显著。通过系统性实践,不仅达成地理人才培养目标,也锻炼了专业化教学团队为后续野外教学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
文  赵业思   图  实习师生  审核 王丽